• <nav id="0v95e"><big id="0v95e"></big></nav><dd id="0v95e"><pre id="0v95e"></pre></dd>

    <th id="0v95e"></th>
  • <rp id="0v95e"></rp>
    <nobr id="0v95e"><wbr id="0v95e"></wbr></nobr>
    <rp id="0v95e"></rp>
  • 搜索 海報新聞 媒體矩陣

    大眾網
    全媒體
    矩   陣

    掃描有驚喜!

    • 海報新聞

    • 大眾網官方微信

    • 大眾網官方微博

    •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 大眾海藍

    • 大眾網論壇

    •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頁 >教育新聞 >理論時評

    《融媒體傳播論》關于“第三媒介時代”未來形態觀點引述

    2023

    / 08/31
    來源:

    魯東大學

    作者:

    張成良

    手機查看

      一是未來融媒體的去形態化發展

      融媒體形態演進正朝著“去形態化”的方向不斷演進。這里的去形態化并非是不具形態,而是媒介間開放邊際、弱化形態,最終形成由新興媒介平臺主導傳播的智能化媒介系統。正如前文所說的有線電視和網絡電視,伴隨著“三網融合”的推進,媒介之間的邊際日益模糊,任何一種媒介都作為其他媒介內容而存在,其自身也吸附其他媒介作為內容。這種帶有升級意味的媒介形態演進貫通于日常的媒介化生存活動中,自然而然且無處不在。這與傳播活動中“無形無象的人”比較相似,事實上“無形無象的人”也是作為新興媒介存在的。

      任何復雜系統演化的前提都是系統本身要處在一個非平衡態,而不是平衡態,這樣更易于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的流動。融媒體的“去形態化”過程,實質是一個去平衡態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媒介形態在不斷拆分組合過程中,經由自組織活動推動系統演化。

      對應媒介“去形態化”的,是新興媒介的平臺化發展路徑。媒介經由嵌套式平臺建構起共生形態,大平臺上既包括棲息于其上的用戶部落,也嵌套著不同的媒介形態。呈現嵌套態勢的媒介形態本身已不具獨立性意義,而是作為大平臺中小平臺而存在!按笃脚_綜合化,小平臺專業化,這是媒介發展的一個趨勢!眰鹘y媒體與其他“個媒體”成為棲息于大平臺上的小平臺和小小平臺,逐漸形成一個廣泛開放的媒介生態系統。平臺化發展,也意味著場景建構的價值意義,傳播個體經由媒介終端入口進入場景,在場景中獲取各種媒介資源,形成不同鏈路的非線性交互關系。因此,場景是媒介平臺化發展的節點式呈現,也是人-媒介-人形成即時關系的新興交互平臺。

      媒介“去形式化”還意味著曾經作為“一種組織形態存在的傳統媒體”,終將被產品服務的多元化所取代,這表明,在億萬受眾眼中,傳統媒介形態概念的“外殼”將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媒介產品與信息服務內涵的興起。即便是新興媒介,也無意于媒介形態“外殼”的建構。產品與信息服務,重構媒介生態中的新秩序。媒介,將向著“智慧化融合、關系化生存”的新的方向發展與邁進。

      二是融媒體的去社會化趨勢

      傳播的去社會化發展,是對于媒介環境與社會環境形成虛擬與真實的滲透與融合的思考。媒介進化理論強調,“一切媒介進化趨勢都是復制真實世界的程度越來越高”,這從一個側面佐證了萊文森媒介發展“人性化趨勢”的意義。媒介發展就是要創設一個高度復雜現實世界的擬態環境。曾經對媒介形態深入研究的李普曼把媒介看作是一個異乎于社會環境的“擬態環境”,通過文字、圖片、視音頻的塑造,建構一個媒體化的社會生活環境。媒介的進化正朝著創建一個“全覺符號”傳播系統建構的方向邁進,在更趨向于“在場”環境建構的“全覺傳收”環境中,人們將“深度沉浸”于媒介,在現實與虛擬環境之間往來穿梭,甚至于無法分清現實與虛擬世界的界限,成為一個特立于社會的“沉浸人”。

      “沉浸人”應該說是一種具有極化特征的傳播活動中的人。說是極化的人,是因為“沉浸人”深陷媒介環境,這種媒介環境在極大滿足“人性化”需求的同時,也慢慢將人從社會關系中隔離出來,成為媒介意義上的個體的人。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人的發展總是存在著兩個向度的:一是作為個體存在的機能性發展;一是作為“類的存在物”也就是群體性的發展。不可否認,“沉浸人”是媒介“人性化”發展的終極方向和目標,然而,這種人性化機能性補償帶來的,必然是人的“社會性”的不足與缺失。也就是說,按照融媒體傳播中“沉浸傳播”的發展,“沉浸人”勢必會向著“去社會化”的方向發展。

      “沉浸傳播”的“去社會化”趨勢,意味著交往方式的重構。波斯特認為,探討交往理論的后結構主義方法是對“信息方式”以何種方式既挑戰又鞏固后現代社會和文化中所浮現的主導性的各種體制。這里的“信息方式”是藉由電子媒介的交流,交往方式傾向于將現代主體置換為多重的、不斷撒播且去中心化的新的主體,這種主體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可能引發“對社會制度與結構的根本挑戰”,這顯然與既定的社會制度與結構相沖突的。近年來不斷形成的少數種群的反社會運動,就是這種交往方式不斷推動的結果。

      “沉浸傳播”的“去社會化”趨勢,還意味著傳播者個體的自我束縛。如果說電視媒體是一種“全景式監獄”的話,那么處在“沉浸傳播”環境中的“沉浸人”,不可避免地淪為“共景式監獄”中的個體!肮簿笆奖O獄”中的被凝視與窺探從線上看使人“無形無象地存在”,又使得物理環境的人深受影響,隨著沉浸程度的加深,人所受到的束縛也越難以擺脫。從這一意義上看,人的“去社會化”看似是一種人性的解放,實則是人的社會性的一種迷失。處在社會環境中的人,如何獲得更廣泛的自由呢?

      歸根到底,為沉浸傳播所束縛的人,只可能靠沉浸傳播來解放自己。

      復雜思維視角下的社會學不是把人密封于此時此地的規定性中,而是允許人們跨越時間與空間,媒介與現實,變成超歷史與超社會的。因此,“沉浸人”只能是一種極化傳播模型,“去社會化”也只能是一種媒介發展趨勢,在現實的復雜社會環境中,自我束縛的封閉式發展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沉浸傳播”也并不具有超越現實的價值和意義。

      摘編自張成良《融媒體傳播論》第七章部分,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

    初審編輯:路時川

    責任編輯:劉佳琦

    相關推薦 換一換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_一区二区三区无码按摩精油_精品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 <nav id="0v95e"><big id="0v95e"></big></nav><dd id="0v95e"><pre id="0v95e"></pre></dd>

    <th id="0v95e"></th>
  • <rp id="0v95e"></rp>
    <nobr id="0v95e"><wbr id="0v95e"></wbr></nobr>
    <rp id="0v95e"></rp>